设为首页    加入收藏    企业邮局
  技术交流
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-- 技术交流
 
河蟹养殖过程中“水瘪子”病的预防
已阅:3111  2016-10-25
 

    河蟹,学名中华绒螯蟹,隶属节肢动物门,软甲纲,十足目。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蟹类,其适应性强、养殖范围广、给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然而,在实际养殖过程中,由于苗种、水草、饵料及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,使得河蟹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“水瘪子”病现象(养殖户俗称),大大影响了河蟹的商品规格、质量及成活率。
一、主要症状
“水瘪子”是指河蟹干瘪无黄、壳内积水无肉,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河蟹体色发
黑,部分头胸甲畸形(向上凸起),多数空肠,肝脏坏死、发白发灰,空壳无肉,鳃丝白易脆,易出现黑鳃,蟹壳内积水。
二、产生原因
目前,关于“水瘪子”病爆发的原因,研究者众说纷纭。笔者总结了一下,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:
1、苗种:目前蟹苗繁育多采用生态育苗方法,种蟹一般采用养殖成蟹,种质退化现象普遍存在。扣蟹养殖中为追求养殖成本,采用麸皮、菜粕甚至鸭料投喂,蟹苗培育阶段营养不足导致扣蟹活力偏弱,尤其表现在肝胰脏功能较弱。低温期买苗时,有的苗活力较差,可能是使用阿维菌素、伊维菌素,甚至敌杀死等刺激后,再抓苗造成。
2、病原:各种病原众说纷纭,有的认为是细菌性的,有些认为是病毒性的,也有些认为是肠孢子虫,无一定论。
3、药残:池塘时用敌杀死、敌百虫;或在河蟹养殖早期用敌杀死、敌百虫预防环爪;农药残留造成神经系统中毒,进而造成肝胰脏积累受损,肝胰腺分解后引发细菌扩散和肌肉水解。
4、水质: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不善,藻类不足,导致水体溶氧、PH值变化大,水体缓冲能力不足;进而引起河蟹摄食减少和肝脏受损。
5、消毒:放养前未对池塘使用生石灰清塘处理,池底污染大,弧菌大量繁殖。加上后期不能及时补充可吸收的钙元素(特别在新开塘中易出现),导致水体中严重缺乏钙离子。
6、饲喂:早期气温高、螃蟹摄食相对往年摄食量加大,导致肝脏负荷过重;养殖过程中忽略定期拌料护肝类产品。
三、预防管理措施
1、育苗
早期应对蟹种进行强化培育,有条件的设立暂养池,一般选用小杂鱼切碎或蛋白20%以上的发酵饲料,少量多次,尽量不要扣料;放养前抽样检查,发现蟹种质量不好坚决不放养(主要检查肝胰脏是否完好),待水温上升稳定至18℃再将其放至大塘中进行养殖,对预防“水瘪子”病有一定的效果。
2、减少药残
  台湾统一饲料刘茂生先生(对虾饲料之父)认为,目前对虾等甲壳类发生的疾病,比如对虾的EMS症以及河蟹的水瘪子病等所谓的疑难疾病,与亚洲地区农药严重污染有关,农药对于幼虾(蟹)的影响,虾(蟹)是无脊椎动物,农药进入体内会影响神经,农药还会使虾(蟹)产生抗药性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病害大面积爆发,而且在症状上有些相似,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谈。并且有资料发现有蚕蛹替代鱼粉来养殖鲤鱼,结果发生背脊萎缩掉,其实也是一个昆虫农药残留发生的原因。类球红细菌是一种能分解有机磷残留的益生菌,其分解速率高,200PPM敌敌畏采用类球红细菌处理,48小时可分解至0.1PPM。一旦形成农药残留,应立即针对性的解毒(特别是杀虫、杀苔、杀杂鱼药残),建议外用“红菌保(类球红细菌)”,配合“乳酸解毒宝”泼洒。同时拌料内服“肠泰宁”、“肝胃灵”(主要成分:复合芽孢杆菌、多肽、酪酸菌、包膜核苷酸等),清楚螃蟹体内的毒物。
3、水质
加强水体环境的改善与修复,定期使用生物型底改“SOD”或“亚原消”,氧化分解池塘底部有机质,抑制池塘底部弧菌的滋生,促进河蟹体质恢复。同时,定期向水体中补充含钙、磷、镁等元素及生物碱的抗应激物质,提高河蟹抗应激能力。
4、消毒
上一年成蟹捕捞结束后或新开塘开挖结束后,应及时使用生石灰清塘处理,改良土质,提供钙源。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第五代新型氧化消毒剂“卫克”(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),减少水体弧菌类滋生,且其对螃蟹、水质不会有药害影响。
5、饲喂
一是应选择优质的饵料饲喂,不但营养均衡全面,而且对水质的污染少。
二是定期内服免疫多糖、虾蟹多维、保肝护肝类中草药及活菌制剂(“中渔一号”、“整肠生”、“多糖乳酸菌”、“肠菌沙”等),提高河蟹免疫力和肠道健康。
 
  
 
 
 
 
Copying© 2014 江苏天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:0510-87236815 地址:江苏无锡市宜兴官林镇 备案号:苏ICP备14020592号